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

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,謂即發心於勝菩提。】

【◎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,謂即發心於勝菩提。】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,二種勝利發欲得者,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。
菩提道次第廣論
上日下常法師 講記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下面這幾句話,看一下。假定說,關於上面這兩個,不管是眼前的增上生也好,以及究竟的決定勝,這個殊勝的利益,假定說先前並沒有真實想仰望、期望的這種意樂,如果沒有的話,怎麼狀態呢?雖然我們現在聽見了,說這樣的勝利都從發心開始的;這個要努力去發。儘管你嘴巴上面這麼講,但是這個也只是嘴巴上面講講而己,亦唯空言,下面兩句話,看一看。


【觀自相續,極明易了。】

你只要回過頭來在我們身心上面觀察一下的話,清楚極了。不過這裡點醒我們一個什麼事情呢?點醒我們一個,就是以前我們不了解,不了解增上慢心消除掉了;說原來我不懂。還有呢,下面種下正式開始不再錯誤的因,現在種下了。所以不要為了這一個話,自己沮喪,打退堂鼓;恰恰相反的,聽見了這個話以後,瞭解了這點,那才正式開始,從這地方知道如何下腳,那麼這是一種。

【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,二種勝利發欲得者,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。】

所以現在了解了這個,覺得那我要,對於不管這兩種哪一種利益,曉得了這個殊勝的利益,當然我們期望要獲得它。要想獲得它,你就得一步一步的如理如法的修持;那個時候修持的話,必定還要先修什麼?前面這個下士、中士,所以叫共中下士這個意樂。意樂,也就是我們的志趣,我們的意念當中所好樂的。換句話說,這個好樂的力量,策動我們這樣去做。這個好樂包括的範圍很廣,你有這個正確的認識,願望這個道,求這個,然後找尋這個方法,一心努力去做,這種心情都在這個意樂裡邊。

【如是若於二種勝利,發欲得已,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,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。】

那麼對於上面這個勝利,你要想得到的話,發這個心的根本什麼?大慈大悲。這個大慈大悲就是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,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這個是次第。現在下面我們看看,下面這個話就解釋為什麼:

【此復若思,自於生死安樂匱乏,眾苦逼惱,流轉道理,身毛全無,若動若轉,則於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,樂乏苦逼,定無不忍。】

上面已經說了,修大菩提須先修大慈大悲作為它的根本,而要想修這個大慈大悲,一定先要努力修這個共下士、共中士的這個意樂,作為它的基礎。那麼為什麼呢?下面就告訴我們。要曉得下士是什麼,中士是什麼,這裡說一下。其實昨天已經講過了,下士就是要求眼前增上生的,要求快樂的,而真正的殊勝的下士,不貪現在而要求後世。他為什麼不貪現在?他這個主要的原因就是,當你一貪現在的話,你只為現在這個惡業所蒙蔽,後面的真正的好處你就看不見了,結果使得你得到大損失,乃至於眼前的增上生你都得不到,所以這是錯誤的。所以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增上,所以增上呢比眼前一步一步好,那對不起你一定不能貪眼前的。那麼更進一步的話,因為你要求以後的增上生,一步一步上去,發現你如果在人天當中轉的話,正到每一個時候,一定跌下去,這個不究竟;所以才那個時候會策發我們,既然你要求真正的快樂的話,這個是絕不究竟,你就想辦法要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了,還是為了你得到快樂,還是為了你去掉痛苦,所以它這個概念非常清楚。那麼,所以這個是要跳出生死輪迴,那這個共中士的;那他為什麼把這兩樣東西,作為修上士道大慈大悲的基礎呢?下面就說明。大慈大悲是什麼意思?就是我不但自己,還要幫助一切人,把他們從苦海的這個深淵當中救度出來,對不對?這大家了解的。假定說你自己並不了解這個苦海當中的苦惱的話,你說去把他們從苦海當中救出來,這個話從何講起?請問這個話從何講起?不是顛倒嗎?你叫他們不要執著,他們說:「我不要執著,送給你,讓你享受?」那我們現在就是犯了這個毛病。你至少曉得這個東西一無可取,然後呢你要在這個裡邊,實在是痛苦得不得了,你深深的了解這個痛苦,自己捨棄掉了;然後呢不忍自己一個人,去要幫忙別人,那時候才談得上說我把你把從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,這不是很清楚嗎?所以說你沒有共下共中的基礎的話,根本談不到上士;清楚不清楚?你必定自己對這個生死輪迴感受到、認識到絕端的痛苦;那個時候才不忍心那些人掉在這個裡邊,這個才是大慈大悲。現在我們講大慈大悲,實際上呢,我們對這個生死輪迴的真相是一點都不了解,貪著難捨,不要說這個共中士,共下士真正的內涵都沒有;談大乘,怎麼談?所以下面告訴我們,你必定要自己先要對這生死輪迴當中的特質了解。生死輪迴那特質是什麼?只有苦,沒有快樂;所以說:安樂是匱乏,眾苦逼迫。然後不但如此,永遠流轉;你一想到就無法忍受;假定你自己沒有這個,那不行。他說身毛全無,若動若轉的話,這是一個實際的狀態。凡是修厭離心的人,一想到生死輪迴,他眼淚直流就怕得,就痛苦的不得了。現在我們對世間的行相講起來的話,講起來這個苦,實際上心裡面貪著難捨,一點苦都感受不到。所以他說身毛若無,若動若轉的話,那你說就救度別人,這話從何講起?大家想想看,對與不對?現在我們了解了,原來說這個大悲是這樣的;所以大悲的話是什麼呢?就是看見一切眾生流落在生死痛苦當中,你無法忍受,就像那母親一樣。就像一個有錢的大家,家裡樣樣圓滿,卻是一個獨生子,又聰明,長得又漂亮、又聽話,結果這個獨生子生了一場病,眼看著要死了,那個時候,那個母親的心情是什麼?這個大慈悲心的心情就是這個,要拔掉他苦,然後好的時候呢,那母親的心情,一切的快樂要給他,這個就是大慈悲的心,所以你現在說要去救一切眾生,也一定什麼?所以大慈,說那些人在世間是一點快樂都沒有,那麼你要給他真正的快樂。為什麼能夠說沒有快樂?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,世間所有這個東西是虛誑不實,而且迅速無常,最後的結果墮落,而且大部份的時間墮落,絕少部份的時間快樂。乃至於這麼說,眼前賺到了十塊八塊錢,本錢三千萬五千萬這樣的下下去,我們都做這個事情,這個不行。你又覺得,再不然的話覺得苦,他的痛苦不堪!所以說你一定要先修了共下中士,確實了解了生死痛苦;然後看見那些人居然愚痴的不了解,你看見了他們就無法忍受,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發大慈大悲。有了大慈大悲,進一步要圓滿你的大慈悲的心,那時你發現還非要正確的方法不可。所以要有了大悲,還要有大智;有了大智還要去大行;那個就是菩提心,心,就是成功的菩提果。這個很清楚,到現在這裡,這個行相慢慢的清楚了。至於說每一個部份怎麼個發生死的心,怎麼樣發慈悲心,他這個確實的內涵,後面每一部份有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的。

【入行論云:「於諸有情先,如是思自利。夢中尚未夢,何能生利他。】

那個論上面說,在你利益有情之前,在要想利益有情之前,對於你的自利的這個道理,連它做夢都沒夢到,請問你怎麼去利別人?這個話怎麼講呢?你利益眾生的這個,這件事情怎麼個講法呀?就是曉得生死輪迴的痛苦,所以你要幫忙他利益。現在生死的輪迴的痛苦的事情你自己不曉得,那就是做夢都沒夢到;你講去利益,你利些什麼?所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,要弘法弘法;法是什麼?現在這個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了。不過在這地方我們要注意喔!我們不要因為聽見了這個話,就隨意去批評別人,這千萬不可以。這個法是主要的照自己的。我要發菩提心,那是我的事情,我認識了救別人。你怎麼曉得他別人不是、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?菩薩示現不但在末法,畜生道當中他都有,這第一個。就是他不是菩薩,你不是要學菩薩嗎?是啊,我要菩薩的話你要救他呀!他對了,你羨慕、讚歎,跟著他學;他不對,你同情憐憫要幫忙他,你怎麼是去笑他呢?所以不管是怎麼說,你真正了解了這個菩提心的內涵,他有這個好處;真正的更進一步,到這個時候你才曉得你心裡的這個業相是什麼?就在這個上面,你同樣的一個起心動念,走對了以後一直在增上。否則的話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,覺得這樣,結果我走錯了,這個就是正知見的差別在此。那麼關於上面這個道理,

【故於下士之時,思惟自於諸惡趣中,受苦道理,及於中士之時,思惟善趣,無寂靜樂,唯苦道理。】

你必須要走下士,以及中士。這一個,說是下士,為什麼下士?為什麼要求後世好啊?就是說,眼前這個忙一點不究竟的,你後世萬一做錯了要墮落的,所以不要做惡事,這個是下士當中要學的,所以我們要趕快造善業這樣。中士呢,雖然你造了善事以後還要輪迴的,所以要跳出輪迴,等到你要這個心情有了,

【次於親屬諸有情所,比度自心,而善修習,即是發生慈悲之因,】

這地方交代出來了。好,你自己有了認識了,然後自己覺得,對呀!我是個修行的人,還要推己及人,那個時候才比度推己及人,還要幫忙他們。想想所有的人都是你母親;母親對我這樣的,現在我自己不管了,行嗎?所以發大慈之心。反過來呢,給他的快樂叫大慈;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去掉是大悲;你必須這樣那個慈悲心就發得起來。那麼有了慈悲心,菩提心又從此生了,所以說

【故修共同中下心者,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】

你要想真實生起菩提心,還必須修這兩樣東西,不是很清楚嗎?所以叫共中共下。現在我們說要修的大乘,這個是小乘行為不要了;等於說你把根拔掉了,基礎不要了,然後要造摩天大廈,那不是顛倒嗎?這錯就錯在這裡。說

【非是引導令趣餘途。】

這個共中下,並不是叫你停在中下,這個我們要了解。那麼說到這裡,我們這裡有一件事情要提一下:是的,我們了解了這個,我們絕對不會輕意去質疑這個小乘的,乃至於世間,像了凡四訓,不過我們了解,這兩個是不究竟的,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。說到這裡,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給我看一本書,那個是一個學南傳的人寫的。現在目前我們有太多這種概念,往往由於自己不清楚,產生了種種誤解,這個是一個很可惜的、很大的遺憾。如果我們能夠把本論這樣完整次第學下去了以後,自然很清楚很明白。所以共下士、共中士,以及下士中士的期限,你就很清楚了。那到這個地方為止,這個是什麼,到那個地方為止,是什麼;再上去是什麼。一切,每一個的內容,每一個的行相,你了解了以後,那麼對於他們這個爭論,你也很清楚了。所以他爭論,爭論的差別在那裡。這本書裡邊有談起一個:說平常學大乘人,種種總是說他自了漢,他覺得他並不是,就是這樣。實際上這個自了,它有一個很嚴密的定義的;我們不了解這個定義之前,反正拿到兩個名字就亂套、就亂蓋,毛病就出在這個上頭。你真正了解了這個定義以後的話,那個非常清楚,一點都不錯,所以這個地方順便一提。反正我們一步步的學下去,把這個正確的內容了解了,自然你就不會牽在裡頭,要不然不管他怎麼講,你一牽在裡頭,引起這個爭論的話,那總歸是錯的。

【如是又於彼二時中,思惟歸依及業果等,多門勵力,集福淨罪,如其所應,即菩提心之前行,」

好,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,共中、共下這兩個次第當中應該修的什麼?修的是歸依、業果;他前面說思惟,這就是說我們在那個階段真正修持的方法,歸依、業果,還有呢,了解了這個道理,趕快努力,集福淨罪。要曉得這些東西都是什麼?都是修菩提心的前面的前行。

【修治相續之方便,七支行願及歸依等。】

這些都是,都是幹什麼?修這個東西,都是修改、淨治我們身心最殊勝的方便,所以修的方法就是歸依跟七支行願。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下腳的第一步,學的什麼呢?就這個,歸依、十大願王,換句話說,你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,到那個時候就很清楚很明白說,如果說我現在要想走這一條路,那麼也是歸依跟十大願王,參禪也是,念佛也是,很清楚。歸依是「南無」兩個字,你把南無佛變成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不就對了?就這樣。實際上十方一切諸佛,真正廣義的來說起來,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,無非都是同樣一個方便圓滿,就是福德圓滿、智慧圓滿。福德圓滿叫做無量壽,智慧圓滿叫無量光。你懂得了這個的話,那無往不利。現在所有的那些問題爭論都解決,參禪的目的幹什麼?也這個;學教的目的幹什麼?也這個淨土的目的,也這個!哪有一個例外的?原則了解了;然後呢修你相應的特殊的法門,那倒的的確確是有各人有各依不一樣的。現在我們續繼下去。

【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。】

這個就很清楚了。

【此中下中法類,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,尊重亦當善為曉喻,弟子於此應獲定解。】

那麼現在這個裡邊是關於下士中士這個兩類的法則,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部分。關於這個道理,真正的老師一定要非常善巧的說明白;老師說明白了,學的人呢對這個東西不但要學懂,注意呀!「應獲定解」四個字,現在真正對大家重要的莫過於此。現在不要去忙著去,我要去參禪;我要去念佛;我要去什麼……我覺得你把這個東西真正認識了以後,你走哪一條路,走上去,一定走得上。當然,譬如說今天,比較年紀大的,歲月無多,確定了,那有空的時間來學一學,作為助行,否則的話他一心念佛,這是正確的,這是絕對正確的。但是你了解了這個,這個就是最佳助行,你有了這個幫助的話,真正往生如虎添翼。所以印光大師的文鈔上面說的很清楚,你發菩提心,那是如虎添翼,那還得了?然後尤其是如其加力,像那個挖一個石頭,挖了半天挖不開;拿個炸藥「碰」一爆,整個的就炸開了,就這樣。所以說剛才年紀大,因為的的確確也許你還沒有可能學好之前,無常來了,你只能作為助行;實際上你如果做對的話,這個助行的力量,比正行不曉得要強多少、有力多少,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個基本概念。然後呢我們了解了以後,

【每次修時當念此義,修菩提心發生支分,極應愛重,】

所以正式我們修的時候要念這個了。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念不念?念。但是我們現在念的時候是什麼?念到這裡為止,念到這個嘴吧;他現在念,念到心裡,這個兩個最大的差別。你念到心裡的話,現在就創造的就是這個相應的業;你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是產生無邊的功德;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話,能夠淨除無邊的罪障;這是為什麼乃至於五逆十惡這麼嚴重的罪,大乘就可以懺悔乾淨。為什麼?就是這個量大,這我們要了解的;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,你的的確確沒辦法分辨得出這個大小二乘的差別,這個概念在小乘的教典當中沒有的,所以在這裡順便一說。如果說關於這個概念,我又不小心的說進去,如果有的人學小乘的爭,我們不必跟他爭論,這是千真萬確的。但是我們自已曉得,我們走些什麼;同時真正走起來,將來的的確確的,所以前面基礎的東西,我們全部要學,一點都不能遺漏。你那個時候才會對比得出來。所以對這個菩提心的支分,極應愛重,要絕端的愛重;絕對不會現在我們說我是個大乘的,那個可不要,乃至於覺得違背了,那個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,破壞佛教就在這個上頭。你沒有前面那個厭離心,絕沒有菩提心,這個我們要了解。很清楚嘛,這個世間那麼快樂,你要講的菩提心救他出來,你不是顛倒了嗎?你救我出來了,明明有好處,那不讓我去享受,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嗎?還說來救我。所以這個事情很清楚很明白,用不著深一層來講;連它世間最淺顯、最簡單的道理,我們一講都通了,說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在這個地方搞不通,那是一個笑話。

【若不爾者,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。】

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的話,你覺得下面這個跟上士道好像不相干?各別各別的。這個時候有什麼毛病?毛病大了,非常嚴重。

【乃至未至實上士道,於菩提心未得定解,而成此心發生障礙,】

因為你有了錯誤的認識,覺得這個跟上士道不相應,所以你不要去學,既然不要去學的話,請問,這個東西的基礎沒有,你怎麼能夠把這個菩提心發得起來?所以由於這個誤解,使得你不能真實的發那菩提心;所以他這裡說,使得你變成一個障礙,你沒辦法發菩提心,這個道理很清楚。所以這句話乃至未至實上士道,因為你還沒走到,如果你真的走到了,當然沒有這個誤解,如果你沒有走到,有了這個誤解的話,對於這個發菩提心,就變成最大的障礙,你說:好了不要去修的,你放掉了,結果最好的、正確的指導放掉了,請問你用什麼東西修上去?

【或於此間失大利義,故於此事應殷重修。】

對這件事情是失去了絕大的利益,所以要殷重的修。現在的修就是發決定解,注意哦!發決定解,不是馬上做到它。你有了決定解了,你心裡面絕不動搖,否則的話我們說:想想這個地方,跑到那裡又看那裡好,跑到這裡,看那裡好,所以我們跑來跑去,飄來飄去,一無是處,就這樣的一飄,多生多劫的就這樣飄過去了,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。但是這個不是說完全空,還是種點善根;東種點善根,西種點善根,什麼時候種多了以後,突然之間,有一次碰見一個巧,發一個芽,那個時候就證一個羅漢果;然後證完了以後慢慢的再走上來;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走那條直路的機會就比較少,這是我們要了解的。

【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,如上士時所說道已,於相續中,隨力令生真菩提心。】

那麼這個是第一個。是說照著上面這個,先是下士,然後呢中士,好好的善巧的修習,然後再續繼的下去,說上士道,照著這個修習,使得我們身心上面真實的產生這個大菩提心;現在我們是了解這個名字,聽見這個名字,進一步呢,了解這個內容的意義;然後照著去修,修了以後心裡面真實的心生起來了。生起來了以後怎麼辦呢?

【次為此心極堅固故,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,由願儀軌正受持已,於諸學處應勵力學。】

進一步,等到你發了這個心以後,那麼,要為了堅固,堅固是什麼狀態?就是你剛發心的時候已經有了,但是發完了以後,等一下碰到別的緣又會散掉;就像比如我們現在說:這個好啊,你看看認真去學;等到你下了課,或者回過頭忙了別的事情,一忙忙了忘記掉了,這個不堅固;如果說這個碰見的事情,又給它確確障礙的話,乃至於你退心了。所以那個時候,淨信發起來是非常難,還要使他堅固;這個堅固,說絕不動搖。那麼為了使他堅固,那個時候應該學不共歸依。一開頭的時候就歸依,可是到後來那個歸依,就只有大乘的特別的歸依法;這個,下面這不一樣的。還要呢受願軌,這個時候就是說,我現在要發菩提心。由願儀軌正受持已,受了這個願軌以後,那時候是什麼?正式的學。學什麼?學菩薩行,於諸學處,就是真正菩薩應該學的就是菩薩戒,努力去學;受了這個,發了這個心,然後呢進一步不共歸依;然後呢受這個願軌;受了願軌以後學菩薩戒。

【次應多修欲學之心,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。】

那個時候就再加強這個心,發這個心是堅固了,堅固了以後進一步曉得,你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,這個願心已經有了,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,還要修菩提行。修菩提行就是六度萬行,所以要學這個,曉得要學六度四攝菩薩行等。

沒有留言: